望岭村位于黔江区金溪镇东南角,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土地贫瘠。全村720户2237人,其中就有贫困户75户293人。如何带领这样一个贫困村,走向适合的脱贫之路呢?
8月27日,望岭村第一书记田富回想起带领贫困群众脱贫的这段经历,仍然感慨万千。在驻村的近三年时间里,他用两个妙招,潜移默化地带领群众转变思想,主动寻求脱贫致富的方向。
田富的第一个妙招,就是巧借卫生评比,引导村民改变人居环境。一方面,他安排驻村干部不定期走访查看贫困户家庭环境卫生,同时拍照留下每户现场卫生证据。另一方面,他将每一户每一次拍到的照片做成PPT,在大会上对所有贫困户的卫生进行对比展示、现场评奖。评比次数多了,落榜的村民面子上挂不住了,后来人人都争着上“红榜”。
他的第二个妙招,便是搭建乡村大讲堂讲故事。结合望岭村的实际情况,乡村大讲堂主打身边人、身边事,让每个贫困户上台讲述“我的脱贫故事”,让产业大户、致富带头人上台讲“我的创业故事”,让帮扶责任人上台讲“我的帮扶故事”。
通过这两个妙招,不少村民的观念开始改变,望岭一组贫困户杨胜国就是典型代表。杨胜国的妻子有病,儿子上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他自己贷款养的100多只鸡苗也不怎么管,整个家庭连卫生都搞不好,屋子里乱得让人无处下脚。在驻村的几年里,田富经常往杨胜国家里跑,反复劝说这家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还动员杨胜国把妻子送到医院进行治疗,指导杨胜国发展蚕桑产业。如今,杨胜国实现年收入3万余元,一家人也住进了新房子,家庭环境大为改善。
杨胜国等村民主动脱贫的观念一转,还出现了自发集资修建“脱贫天梯”的事。原来,2019年初,为了响应村里发展乡村旅游的号召,村民自发集资18万元、投工投劳,修建了一条“万步梯”,吸引了大量游客入村体验。
“村民转变观念以及自筹资金修路,都体现了‘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转变。”田富说,2017年,望岭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8800元,规模产业基本为零。目前,全村已发展蚕桑产业1840亩,实现产值3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13221元,昔日的穷山村变成了如今的产业村。
(记者 龙丹梅)
(稿件原载于2020年8月28日《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