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黔江 > 正文

【一村一品看黔江系列报道】深山“故宫”隐于世 活态保护续乡愁

发布日期:2022-04-21 11:36

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建筑也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在距黔江城区50余公里的黄溪镇黄桥社区,有一座长期隐秘深山、至今保存完好的百年古建筑——张氏民居,拥有许多谜团的百年民居精美而神秘,被人们比作深山里的“故宫”,是黔江建筑的活历史。那么张氏民居真如传闻中那样精美和神秘吗?


图片

张氏民居全景


近日,黔江区融媒体中心“一村一品”采访团走进张氏民居,探寻它的庐山真面目。


工艺堪比故宫


  100多年的岁月,张氏民居朝门外的门槛石被磨得格外光滑,两边石柱上雕刻的文字和图腾清晰可见。虽然历经百年沧桑,这座修建于1911年,占地1071平方米,由5个小四合院组成的古建筑群落依然气势恢宏,各种雕刻精美的石雕是整座建筑的经典。这些精美的石雕从推开张氏民居那两扇2吨多重的青石大门便拉开序幕。


图片

精美的石雕


  刚进门,4座高1.2米左右,由火成岩镂空雕刻而成的石象石狮雕花柱础就吸引了一行人的注意力,只见石狮龇牙咧嘴、威风凛凛,大象神态可掬,其精湛的镂空雕刻技艺让人感叹。它的镂空设计和图案位置都很有讲究,造型上收放自如,用栩栩如生或者惟妙惟肖都不足以表达其工艺的精湛。院内还有大量就地取材雕刻的青石凳子、花盆等。


图片

后花园


  古色古香的张氏民居有六合大门和平板小门,前厅廊道左右门框顶部呈弧形。窗有方格和花窗两种,花窗多以卷草、卷云、飞鸟、走兽、鱼类、冰花、蔬菜、水果等纹饰出现。前厅廊道柱础镂雕雌雄狮子和大象,浮雕二龙戏珠、双牛性春、野鹿衔花等。整个庭院松竹环绕,环境优美,保存完好。


图片

绣楼


  “曾有人说它的造型和工艺,不比故宫里的石雕逊色,堪称整个民居的灵魂,确实此言非虚,我们当地民间相传这些石雕是当时这里有名的卓师傅,带着几个徒弟陆陆续续雕刻了20多年才完成的。”黄溪镇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刘兴平告诉记者,“很多国家级专家实地考察后惊叹张氏民居的很多设计和工艺堪比故宫。深山‘故宫’因此而得名。据说卓家师兄弟在雕刻时,每天磨下的石粉,放在米饭里吃下去,让人浑然不觉。可见做工之细,真的是无人能及。”


三大未解之谜


  一行人除了惊叹这座建筑的工艺精美之外,更多的是对这座建筑里的一些现象充满了疑惑,比如在当年这里不通水路,没有公路的情况下,重达2吨的柱础石料是如何弄进山的?无洞无孔的天井,为何再大的雨也不积水?庭院里幽深的古井,为何久旱久雨不干不涸、不溢不漫,始终保持在一个水位上?


  民居大门两边石雕的柱础,石质坚硬、不风化、不变色,与当地的石灰岩不一样,到张氏民居考察过的专家,一致认为此柱础石料来自沿海省市。令人不解的是,四个镂雕的柱础,每块石料的重量在两吨以上,这对于20世纪70年代才通公路的黄溪镇来说,当时是如何把这些石料弄进道路崎岖,山高林密的深山的?


图片

木刻雕花


  至今这个问题仍然是一个谜。在当地有这么一个传说,张氏民居的柱基石雕都以荷叶为装饰,是当时海南等沿海地带的雕刻风格,说明当时的设计沿用了很多沿海地区的制作工艺。所以制作石雕的石料也是从沿海经水路运至涪陵,然后用小船沿乌江逆流而上,从涪陵运至彭水县码头,再用马车送到繁华的郁山镇,最后再请了三十个劳力历经数日,才搬到黄溪这个地方来。这也仅仅是一个民间传言,至于到底是不是如此,现在已经无从考证。


  在张氏民居中,其实有一个最大的谜团困扰着大家,就是这座民居中 5个天井的排水系统。经测量,中间最大的天井长12.2米、宽4.3米;左前天井跟右前天井对称,长8.5米、宽2.65米;左后天井跟右后天井对称,长4.15米、宽2.65米。这5个天井坝都由条石铺满,条石之间紧密相连,看不到任何排水设施。奇怪的就是,平常无论下多大的雨,这些天井里都不会积水。


图片

天井坝


  刘兴平在黄溪镇工作多年,他多次特意在下大雨的时候,留意这些雨水是从哪里排出去。除了看到民居后方屋檐的雨水是从旁边水沟排到河里去之外,天井里的水一直没有找到它的去向。只要雨一停,天井里的积水就会立刻消失,仅留下一片湿湿的印迹。


  条石紧密相连的天井,地下也没有相关的排水通道,为什么排水如此之快?据传,天井中的雨水都有可能流入了地下的暗河中,因为这座民居是建在暗河之上的。这种说法我们也只能说是臆想吧,越是没有答案的问题,大家越有兴趣去探寻和猜测,虽然过了100多年,关于这里的排水系统之谜,仍然需要世人来探寻。


  更让人奇怪的是在张氏民居后堂的屋檐下,分布有3口水井,在一个屋檐下就分布3口水井,这本身已经很神奇,而且至今还有一口水井依然发挥着它的作用。而且这里的水井一直有一个谜团困扰着当地人,那就是这井水冬暖夏凉,清凉甘甜。无论下多大的雨,井水都不会浑浊,也不会向外溢出;无论干旱多久,井水也不会干涸,总是保持在固定的水位。


图片

水井


  这口水井长宽都只有1米多,深度也只有1米多,也就是说它的蓄水容积不足2立方米。这不算太大的容积,能常年保持下雨不涨,干旱不涸,也确实难得,在感叹建造这水井的工匠技艺高超之时,一行人更对这水源来自何处产生了疑问。


活态保护续乡愁


  和刘兴平一样,近百年来,因这些无法解开这些谜团,当地人对这座深山“故宫”更是充满敬畏和引以自豪,他们在对这些谜团口口相传的过程中,获得一种精神满足的同时,也使得这座古建筑更加神秘莫测,引得无数人慕名而来,只为一睹深山“故宫”的风采。


图片

游客探寻民居谜团


  2009年,张氏民居就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政府对整座民居进行了有效保护。为了更全面保护张氏民居,黄溪镇还在民居内安装了8个摄像头,进一步完善了一系列消防设施,派驻专人负责张氏民居安全值守工作,做到分分有摄像、时时有值守、天天有记录,全力保障张氏民居安全。


  黔江区黄溪镇黄桥社区党支部书记罗清告诉记者:“张氏民居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渝东南现存最具土家特色的全木结构古建筑之一,我们镇村两级划定了保护区域,除了落实专人看护。我们计划进一步加大开发和保护力度,更好地传承和挖掘历史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