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查看蚕桑大棚里
春到农家,美在乡村。
3月15日,天朗气清,春意盎然。在黔江区金溪镇清水村1组楼上坡(小地名)的一片桑园地里,10余个工人正在给桑园除草施肥。记者看到,这片老桑树已经嫁接完毕,枝上的桑苞待放、呼之欲出。
这片桑园的主人田建,今年47岁,是村里的脱贫户、残疾人,也是村里产业发展带头人。如今,他孤身一人,在清水、山坳两个村拥有桑园225亩,围绕“桑+鸡”“桑+椒”模式,发展山地立体农业,不仅让自己脱贫致富,也带动村里50余人(1/3贫困户)就近务工,实现增收致富。
老司机因车祸致残
田建家有兄弟姊妹5个,因家庭贫困,17岁时他在太极中学初中毕业后便辍学了。辍学回家的田建心里琢磨着自己的出路,既然不能再读书了,就要有一技之长。于是,他到县城里学习了驾驶技术,并取得驾照。
“那些年,能够成为一名驾驶员还是香喷喷的工作,每年的收入近万元。”取得驾照的田建随即到新疆务工,并开上了老解放牌运输车搞运输。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993年,田建在新疆开车时发生车祸,一辆车在弯道上超车时,与田建驾驶的车辆相撞。田建告诉记者,发生车祸后导致间歇性休克,他在医院昏迷10多天,醒来后,发现自己的左手已被截肢、左眼已被摘除,这让作为司机的他痛不欲生。
车祸后,田建回到黔江,用获得的1.7万元赔偿金在太极中学开了一家超市,并在老家养了鸭子。期间,经人介绍,他娶了媳妇。不过,因身体残疾,两年后,他的媳妇选择与他离婚。
掌握测量技术谋生
离婚后的田建,有点意志消沉。这时,新疆一搞煤矿的朋友向他抛来橄榄枝,介绍他到一工地务工。
“刚开始,老板很不信任我,认为我是来混饭吃的。”田建说,来到工地上,老板看他残疾,认为他干不了重活。后来,田建用一只手铲砂石,比一个正常劳动力还行,让老板刮目相看,深得信任。后来,老板让他在工地上搞管理工作,期间学到了一门新技术——搞测量。
后来,经工地老板推荐,田建到铁路上搞测量工作。从2006年开始,直到2016年回到家乡,孤身一人的他整整在铁路上搞测量工作10年。
回乡发展产业致富
2015年,田建被当地政府新增为贫困户。2016年,田建从新疆回到家乡。
回到家乡后,田建发现,村里变化十分明显,加之党的政策好,他决定留下来发展属于自己的产业。“叶落终究要归根的。”田建说。
于是,2017年田建到隔壁的山坳村,发展蚕桑75亩,并采取“桑+椒”模式,大力发展山地立体农业。田建告诉记者,2017年他家实现了脱贫。去年,他的75亩蚕桑和30亩辣椒实现纯收入6万余元,带动当地20余人(贫困户)就近务工实现增收。
尝到甜头的田建,决定今年再回到清水村大规模发展“桑+鸡”立体农业。于是,他拿出4万元的租金,在清水村承包了村里和部分农户的桑园,共计150亩。目前,老桑园全部实施了新品种嫁接,锄草施肥已经接近尾声。
田建告诉记者,今年他准备在桑园地里养殖土鸡1000只。待200余亩桑园达到盛产期后,一年的纯收入将达到20余万元,能够常年带动50余村民(贫困户)就近务工,实现增收。
身残志坚的好榜样
当记者向清水村村民问起田建时,大家无不竖起大拇指。“虽然他身体残疾,但人残志不残,积极发展产业,带领村民实现增收致富,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清水村村民田美华告诉记者。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16年田建回到家乡后,经人介绍,取了第二任妻子,但因夫妻两人志向不一样,最终选择离婚。田建告诉记者,他的理想就是在村里带头发展好产业。
“目前,田建父母已经去世,膝下也无儿无女。他坚强的意志和干事的坚定信心,值得钦佩。”市卫生健康扶贫集团驻清水村第一书记李小兵说,鉴于他的实际情况,村里能帮则大力帮扶,2017年为他家兜底修了平房。目前,在产业发展上,村里正在给他协调解决人行桥等事宜。
“党委、政府政策好,为我们在基层干事创业增添了信心。”田建表示,他将不遗余力把产业做大做强,回报社会,造福村民。